当前位置:首页 > 掠影 > 正文

中国除了“神州”外,还有哪些别称 华夏大地教育网

大家好,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,就是关于华夏大地教育网的问题,于是小编就整理了1个相关介绍华夏大地教育网的解答,让我们一起看看吧。

中国除了“神州”外,还有哪些别称 华夏大地教育网

中国除了“神州”外,还有哪些别称

历史上中国又称震旦、九州、华夏、中州、九鼎、神州、赤县、四牧、九牧等各种含义深刻、极具历史内涵的名字。

由此可以彰显出中华五千年华夏文明的悠久灿烂。

中华文明五千年,历经数朝代的的变迁。反映一代代勤劳善惠的民族儿女,用自已的智慧刻画出一幕幕历史诗篇。

中国的俗称也随时代的更迭而多起来,除"神州"外,中华,华夏,九州,大唐,中夏,海内……等等。

神州大地以华夏文明为源泉,中华文化为基础,打造时代的不断进步。汉语,汉字,汉族及少数民族组成了中华民族。

如今的中国大地都处繁花似锦,民族复兴之路越走越宽畅。弘扬民族精神,手携手走向世界,奔向富裕……。


悟空问答在中国跨世纪发展这个节骨眼上,讨论这个问题,是很有意义的一个工作。

中国曾经是一个华夏帝国,也曾遭到八国联军的侵略。

今天,一个民族的崛起,必须要激发中华民族的自信心。另外也必须知晓中国名称的来源变化。

中国名称的延续变化到底经过那些变化呢?

下面笔者就给你一一道来。

一,神州。中国古圣人以神州为称,即华夏、中国、中土。俗称“神州大地”。中土为神州,黄帝为中央天神。

黄帝以土德王。 相传黄帝领治的土地称为神州,赤帝统辖的土地称为赤县,赤县和神州合称“神州赤县”或“赤县神州”。

伟人毛泽东的诗句,六亿神州尽舜尧,更是让国人对中华尊称神州感到格外荣耀。

二,九州。又名神州、十二州,是中国汉族先民在先秦时期典籍《尚书·禹贡》中所记载的地域区划。

自战国以来九州即成

为古代中国的代称,至晋朝起成为汉族地区的代称。 “九州”最早见于《禹贡》,相传古代大禹治水时,把"天下"分为九州(又有 一说,为黄帝始创“九州”之说),于是九州就成了古代天下的代名词。

中国除了“神州”外,还有哪些别称 华夏大地教育网

九州区域于不同时期其范围划分也不同。古人认为天圆地方,“方圆”是指范围。因此,“九州方圆”,即“中国这块地方”。 即九州方圆、地大物博、气势磅礴的一种景象。

《尚书》中的《夏书·禹贡》记载,大禹的时候,天下分为九州,分别为豫州、青州、徐州、扬州、荆州、梁州、雍州、冀州、兖州。

其中冀州的范围极大,按马融曰:“禹平水土,置九州。舜以冀州之北广大,分置并州。燕、齐辽远,分燕置幽州,分齐为营州。

三,契丹。俄罗斯曾长期称呼中国为“Китай”读音就是“契丹”。大家都知道,契丹是个早已经现在消失了的民族,怎么会被俄罗斯当做中国的称呼呢?

原来,当年俄罗斯还是个小国家的时候,中国北方的辽朝和中国南方的宋朝形成了对峙局面。中国之所以被叫做契丹,和一个叫马可波罗的老头有很大关系。

意大利著名旅行家马可·波罗。在元朝时期,他曾三次来访中国。在回国后,他把自己的所见所闻写成了一本著名的游记《马可·波罗游记》。

他把中国称为"契丹",他向国人兴奋地诉说着契丹是如何富庶,在那里有着数不清的香料和黄金,并间接地使契丹的知名度超过了元朝。

因此在元朝时期,“契丹”成了中国的代名词。 此时也说明契丹的存在感已经超过了元,从此“契丹”就成了中国的代名词。在俄语、希腊语,以及中古英语中,整个中国均被称为“契丹”。

四,中原。中原是一个地域概念,是指以河南省为核心延及黄河中下游的广大地区,这一地区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,被华夏民族视为天下中心。

古人常将“中国”、“中土”、“中州”用作中原的同义语。一般认为,古代中原系华夏族部落集中分布的区域,中心是古豫州。 中原地域随着华夏民族的大融合,以及中原文明的扩展而有所蔓延。

文化比较先进的华夏族自视文明,自称中国,以别于四夷。(东夷,南蛮,西戎,北狄)

古代居住于中原地区的汉民族自称华夏,把华夏周围四方的族人,分别称为东夷、南蛮、西戎、北狄,以区别华夏。

广义的中原是以中原六大古都群(洛阳,开封,商丘,安阳,郑州,南阳)为中心,辐射黄河中下游一带的广大平原地区,狭义的中原即指天地之中、中州河南。

五 ,支那一词的由来。日本在古代十分崇尚中国文化,全盘引进,曾尊称中国为汉土、大唐、隋、清国,天下皆知。

1860年代开启明治维新后,日本“脱亚入欧”,思想文化严重西化,说英语成了高大上的时髦事,CHINA音译过去就成了支那。

“支那”一词在近代日本民间先兴起,后官方用得越来越多。 侵华战争前,中国仁人志士康有为、孙中山、蒋介石等留学日本,闹革命救国图存,都曾拒绝承认自己是“清国”人。

中国除了“神州”外,还有哪些别称 华夏大地教育网

所以不少人借用CHINA的音译,说自己是支那人。 1902年,章太炎等革命志士在日本发起“支那亡国二百四十二年纪念会”; 1904年,宋教仁在东京创办《二十世纪之支那》杂志; 梁启超也曾用"支那少年" 为笔名发表文章; 康有为次女康同璧也曾在诗中称"我是支那第一人"。

所以,此时的“支那”只是时髦的音译词,不带感情色彩。

直到侵华战争初期,支那一词才受到了质的变化。日本人是根据佛经里面的梵文称呼的“秦”字,而称为支那的。(音译为“支那”Cina),于是印度人就称呼中国为“支那”了。

当时的印度人很多人信仰佛教,因此对中国称呼支那并没有任何不尊重的意思,相反是很大的尊敬。

二战时期,日本人曾经令人可恨的叫中国人为“支那猪”,战后他们承认了这种叫法是侮辱性的,但是却拒绝为这种行为负责,只说是历史原因。可见,日本是个没有担当,不敢负责任的民族,真令人唾弃!

六 ,华夏。华夏也称“夏”、“诸夏”。是古代居住于中原地区的原住民的自称,以区别四夷(东夷,南蛮,西戎,北狄)。

如《左传》襄公十四年记载姜戎子驹支说:“我诸戎饮食衣服不与华同,贽币不通,语言不达。”华夏起源于夏后氏,大禹即为夏后禹。

在周朝时,凡遵周礼、守礼义之族人,称为夏人、夏族,通称为诸夏。古籍中将“华”、“夏”作为中原,“夷”与“裔”作为四方。

华夏又称中华、中夏、中土、中国。 华与夏曾相互通用,两字同义反复,华即是夏。“中华”又称“中夏”。如《左传》定公十年载孔子语云:“裔不谋夏,夷不乱华。”这里的“华”亦即“夏”。

孔子视“夏”与“华”为同义词。在甲骨文中,夏这个字的地位非常崇高。大约从春秋时代起,我国古籍上开始将“华”与“夏”连用,合称“华夏族“。

现代人对华夏这个词的引用更是铺天盖地。

以上就是中国别称的大致情况,由于本问题属于悟空答题,絮不展开。欢迎各位友人不吝赐教。

到此,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华夏大地教育网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,希望介绍关于华夏大地教育网的1点解答对大家有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