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首页 > 掠影 > 正文

丝绸之路翻译 古代最早开始英语或其他外国语言是通过什么翻译成中文进行交流

大家好,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,就是关于丝绸之路翻译的问题,于是小编就整理了1个相关介绍丝绸之路翻译的解答,让我们一起看看吧。

古代最早开始英语或其他外国语言是通过什么翻译成中文进行交流

以我国古代佛经译成汉语为例,来说明我国古代怎样将英语或其它外语译成汉语的。我国早期的佛经翻译,纯粹是私人行为。翻译过程大致是先由某个外国僧人背诵经文,另一个人将文口译成汉语,这种方式叫做“传言”或“度语”,再由一人或数人把口译成的汉语记录下来,作一番整理和修饰称为“笔受”。因为印度和西域僧人大多不懂汉语,而汉族僧人又不通晓梵文或胡语,所以常常出现翻译不确切的情况。文体也不固定,或偏于直译,或偏于意译,各有利弊。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,随着我国佛教的进一步发展,翻译经验的不断积累,译文质量的不断提高,终于产生了翻译佛经的固定组织_译场。我国最早的译场是前秦建元年间(365-384)建立的以长安为中心的关中译场。关中译场是我国历史上有文字记载的第一个地点固定,分工明确、集体合作的译场。其翻译流程是:一、口宣(读梵文);二、正文义(理解梵文经典的原义);三、译语(口译为汉语);四、笔录(将译文用汉语记录);五、校订(考正译文的汉语意义,使译文不与梵本相背)。当时著名僧人道安就是在这关中译场工作。随着关中译场的出现,慧远在庐山组织的般若台译场、东晋京师道场寺译场等等也相继出现。其中最著名的是后秦长安逍遥园、西明寺译场。因为在这个译场担任主译的是我国四大译经师之一的是鸠摩罗什。隋唐是我国佛教的鼎盛时期,亦是译场译经完全成熟时期。虽然当时的译经规模宏大,分工明确,制度完备,但基本上还是中外僧人共主译事。直到唐贞观十九年,玄奖大师结束了他历时十九年,跋涉五万余里的伟大取经回到长安,他在弘福寺组织了大规模的佛经译场,这是我国历史上由本国僧人担任主译的第一个译场。虽然唐太宗本人不信佛,但他还是调用国家的人力物力,支持、帮助玄奖译经。玄奖在十九年之中,一共译出佛经七十五部,一千叁百叁拾伍卷,一千三百多万字,仅就数量而言,就很令人惊异了。而且玄奖所译佛经都相当准确,文采斐然,的确达到了前代佛经翻译所未有的水平。总之,我国古代佛经译场的出现,是佛经翻译工作发展的必然产物,也是中国翻译史上的一大进步。茅盾在1954年全国文学翻译工作者会议上指出:“我国的翻译事业,是有悠久历史和光荣传统的。我们的先辈在翻译佛经方面所树立严谨的科学翻译方法,及其所达到的卓越成就,值得我们引以友骄傲,并且奉为典范。”

丝绸之路翻译 古代最早开始英语或其他外国语言是通过什么翻译成中文进行交流

语言不通最开始靠手势、表情、肢体动作或图形来表达,慢慢意会,肢体语言比如食指和中指向下交替摆动表示行走。交流口语词汇则是在不同的情境中猜测领会,比如见面打招呼hello,名词和简单的动词都是可以用手势等交流学会,稍复杂的词汇可以通过简单词汇描述学会。

两种语言的交流过程是很漫长的,特别是分属不同语系的交流。古代最主要的交流是通过边疆地域,处在同时使用两种语言的地区,相互之间的理解相对更容易一些,特别商贸交流。最初肯定是最直观的交流,能用肢体等辅助手段加以说明。一旦掌握了一个语言的基本语法和体系,就可以逐步学习一些形而上的词汇,最终掌握这门语言,但是真正非直观的词汇,还是要依靠对共同概念的自我理解,这可能需要几代人。如鸠摩罗什在翻译梵文典籍时,依靠的不仅仅是语言,很大程度上也包括对佛教哲学的深度理解。

丝绸之路翻译 古代最早开始英语或其他外国语言是通过什么翻译成中文进行交流

相隔更远的语言,可以从世界的一端,逐步传递到另一端,拉丁语系通过中东地区逐步传到远东,反之亦然。很多远行的旅行者,都会使用中间语言,以保证相隔大陆的两种语言能相互理解。如马克波罗对中国的地名,使用的就是波斯文。从全无头绪,到相互交流,依靠的是时间。

到此,以上就是小编对于丝绸之路翻译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,希望介绍关于丝绸之路翻译的1点解答对大家有用。

丝绸之路翻译 古代最早开始英语或其他外国语言是通过什么翻译成中文进行交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