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首页 > 问问 > 正文

聊胜于无这个成语的典故是什么 胜于无

大家好,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,就是关于胜于无的问题,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胜于无的解答,让我们一起看看吧。

聊胜于无这个成语的典故是什么

出 处(典故)

晋·陶潜《和刘柴桑》:“弱女虽非男;慰情聊胜无。”

《和刘柴桑》此诗是陶渊明回答刘柴桑邀请他隐居庐山的事。刘柴桑与陶渊明往来关系甚密,陶集中有唱和诗《和刘柴桑》《酬刘柴桑》二首。逯钦立注《陶渊明集》将这首《和刘柴桑》诗系于晋安帝义熙五年(409年),陶渊明四十五岁。

这是一首和诗,诗人闲话家常,回答友人刘遗民的提问,并对其表示安慰和劝勉之意。

聊胜于无这个成语的典故是什么 胜于无

在陶渊明的众多诗文中,《和刘柴桑》向来被人们认为是讨论陶渊明与佛教关系的重要作品,而有人认为历来将其与陶渊明“雅不欲予莲社”相联系得出陶渊明反佛之说实为误读。清代吴瞻泰《陶诗汇注》谓“此诗为庐山无酒而发”,张玉榖看作是“别刘归家和刘之作”(《古诗赏析》),方东树《昭昧詹言》却说是“和刘即自咏”。

见仁见智的理解中,却折射出这首诗歌的潜在容量与张力。题材上,这是首田园交游诗,融田园诗、交游诗于一体,首四句、末八句畅叙交游,中间八句共话田园。


聊胜于无和寥胜于无的区别

您好,“聊胜于无”和“寥胜于无”都是形容事情不是最理想的,但是能够勉强接受或者比没有好一些。但是两者的区别在于程度上的不同。

“聊胜于无”表示在没有更好的选择的情况下,能够勉强接受的事物,意思是“还算好过”,但是并不算是最好的选择,只是一个临时的解决方案。

例如:虽然这个房子小了点,但是离公司很近,交通方便,所以“聊胜于无”。

而“寥胜于无”则表示选择非常有限,或者情况非常糟糕,只能勉强接受比没有好一点的事物,意思是“好歹也算是有点好的”。

例如:这个饭店的菜不是很好吃,但是周围没有其他选择,只能选择这家,所以“寥胜于无”。

因此,“聊胜于无”相对来说还有一些可取之处,而“寥胜于无”则是无奈的选择。

区别如下:

“聊胜于无”主要强调的是“好过没有”。当面对一些结果不尽如人意的情况时,往往存在一种心态,即将任何微小的改善视为胜利。也就是说,即使只是得到了一点好处,但是总比一点好处都没有来得好。

“寥胜于无”主要强调的是“微胜于没有”。在某些情况下,我们可能只能获得一些微不足道的好处,而这些好处可能并不能真正解决问题,但它们仍然比没有好处要好。这时,我们可以用“寥胜于无”来形容这种微不足道的好处,表示对这些好处的肯定。

因此,“聊胜于无”和“寥胜于无”意义略有不同,前者更侧重于给人安慰,告诉人们只要不是一无所有还有翻盘和机会,而后者则更侧重于描述一点点好处对于原本一无所有、一无希望的改变,让人们知足常乐,珍惜所得。

1. 聊胜于无和寥胜于无有区别。
2. 聊胜于无指的是在无法达到完美的情况下,尽可能地做到更好,取得一定的成果或进展;而寥胜于无则是指在极其困难的情况下,虽然只有微小的胜利,但也比完全失败要好。
3. 聊胜于无强调的是积极进取的态度,不放弃努力;而寥胜于无则是在极端情况下的应对策略,强调的是不要轻易放弃,即使只有微小的胜利也应该珍惜。

聊胜于无是什么意思

聊胜于无,汉语成语,拼音是liáo shèng yú wú,原指情感有所寄托,有所慰藉,今人多表“有比没有好”的意思。[1]出自晋·陶渊明《和刘柴桑》诗。

中文名

聊胜于无

拼音

liáo shèng yú wú

出处

晋·陶渊明《和刘柴桑》

注音

ㄌㄧㄠˊ ㄕㄥˋ ㄩˊ ㄨˊ

到此,以上就是小编对于胜于无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,希望介绍关于胜于无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