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首页 > 千帆 > 正文

苏洵六国论 苏洵六国论在当时影响

大家好,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,就是关于苏洵六国论的问题,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苏洵六国论的解答,让我们一起看看吧。

苏洵六国论在当时影响

影响不大,北宋时期那么多朝臣只是评价苏洵的文章好,并没有揭开他文章背后的深意。是真的不懂?还是不敢?应该是在那样的朝廷,少点说话,糊弄度日才是聪明人。

苏洵六国论 苏洵六国论在当时影响

何况苏洵儿子苏轼也曾出使大辽,并没有见过他对他老父亲此论的评价!

六国论苏洵是什么样的人

苏洵是有政治抱负的人。他说他作文的主要目的是“言当世之要”,是为了“施之于今”。在《衡论》和《上皇帝书》等重要议论文中,他提出了一整套政治革新的主张。

他认为,要治理好国家,必须“审势”、“定所尚”。

他主张“尚威”,加强吏治,破苟且之心和怠惰之气,激发天下人的进取心,使宋王朝振兴。

由于苏洵比较了解社会实际,又善于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,以古为鉴,因此,他的政论文中尽管不免有迂阔偏颇之论,但不少观点还是切中时弊的。

苏洵,眉州眉山(今四川眉山)人。北宋文学家,唐宋八大家之一,与其子苏轼、苏辙都以文学著称于世,世称“三苏”,苏轼、苏澈也被列入“唐宋八大家”。

苏洵擅长于散文,尤其擅长政论,议论明畅,笔势雄健,著有《嘉祐集》二十卷,及《谥法》三卷,均与《宋史本传》并传于世。

《六国论》是苏洵的代表作。

苏洵(1009—1066年),字明允,号老泉,眉州眉山(今属四川)人,北宋著名散文家。苏洵与其子苏轼、苏辙合称“三苏”,且均被列人“唐宋八大家”。苏洵长于散文,尤擅政论,议论明畅,笔势雄健。

传苏洵二十七岁才开始用功读书,经过十多年的闭门苦读,终于学业大进。学成后的苏洵带领着苏轼、苏辙两兄弟来到汴京,拜谒翰林学士欧阳修。 欧阳修对于苏洵的《权书》、《衡论》、《几策》等文章颇为赞赏,认为他可 与贾谊、刘向相媲美,于是向朝廷推荐苏洵。

一时间公卿士大夫争相传诵苏洵的文章,苏洵也因此而声名大噪。嘉佑三年(1058年),仁宗召苏洵到舍人院参加考试,他佯装生病,不肯应诏。后来苏洵官至秘书省校书郎。 卒后追赠光禄寺丞。

苏洵是个非常具有政治理想的人。他曾说自己作文的主要目的即“言当世之要”,以“施之于今”。在《衡论》和《上皇帝书》等重要议论文中,他 提出了自己的一整套关政治革新的主张。苏洵的抒情散文并不多见,但其中 也有很多优秀的作品,如《送石昌言使北引》、《张益州画像记》、《木假山记》等都流传至今。

苏洵的诗作也不多见,他擅长写五言古诗,诗风质朴苍劲。宋人叶梦得在《石林诗话》中评他的诗“精深有味,语不徒发,正类其文”。他的《欧阳 永叔白兔》、《忆山送人》、《颜书》、《答二任》、《送吴待制中复知潭州 二首》等都是不可多得的佳作,然而从总体上看,苏洵的诗歌成就不及散文。

苏洵著作,宋代流行多种版本,原本大都已散佚,今存著有北宋刊《类编增广老苏先生大全文集》残卷。通行本有《四部丛刊》影宋抄本、《嘉佑 集》十五卷。

为什么语文教材选苏洵的六国论

首先,《六国论》题目明确。体裁是“论”论题是“六国”,言简意赅。可以成为后世写议论文,拟题的示范。

其次,《六国论》结构清晰。首段开门见山,直指要害,“六国破灭,非兵不利,战不善,弊在赂秦也”。观点鲜明,立场坚定。《六国论》二三段分别围绕“赂秦而力亏”和“不赂者以赂者丧”展开论述,脉络清晰。六国的情况分门别类,可见作者思维之清。在第四段得出论断,得出“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”的沉痛教训。结尾的第五段引申,指出重蹈六国破亡之覆辙的不可取。全文脉络分明,头绪清楚。

第三,《六国论》推理严密。第二段中,作者指出赂秦的三个国家,赂秦此举对国家的从实力到气势上的损害。第三段自然段从齐燕赵三国不曾以地赂秦展开论述,然而各国情况又不尽相同。作者分别做出论述,齐国是“与嬴而不助五国也”,燕国与赵国相同点都是“始有远略,能守其土,义不赂秦”;到了燕国派荆轲刺秦王,“始速祸焉”;赵国是“洎牧以谗诛,邯郸为郡”。最后又实事求是地分析:“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,可谓智力孤危,战败而亡,诚不得已。”论据充分,讲究逻辑,以理服人。

第四,《六国论》语言犀利。文章写赂秦的三国土地来之不易,做了如下描述:“思厥先祖父,暴霜露,斩荆棘,以有尺寸之地。”运用三字句,简明扼要,写出创业艰难。而“子孙视之不甚惜,举以予人,如弃草芥。今日割五城,明日割十城,然后得一夕安寝”,从四字句到五字句,一气呵成,入木三分,将不肖子孙的“踢江山”的丑态毕现无遗。而“起视四境,而秦兵又至矣”中的“又”字,写出了赂秦者的无奈与可悲。这段论述,骈散结合,读来朗朗上口,作者那种恨铁不成钢的心思完全表露出来。至于“以地事秦,犹抱薪救火,薪不尽,火不灭”这样的比喻句,一语中的,更是千古名句。全文字字珠玑,愤郁激切,感慨至深。

第五,《六国论》主旨深远。千古不朽的文章就在于所阐发的道理,在任何时代都是真理,永不过时。作者在第四段感慨:“悲夫!有如此之势,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,日削月割,以趋于亡。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!”

从北宋建国至老苏成人,其见证着北宋面对契丹、西夏等游牧民族的入侵时,采取“贿赂求苟安”的国策,并为此忧心。写《六国论》也有借古讽今之意味。事实表明:宋廷的软弱政策,最终导致靖康之难,宋钦宗、宋徽宗被俘虏,只得偏安一隅。

到此,以上就是小编对于苏洵六国论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,希望介绍关于苏洵六国论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