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首页 > 千帆 > 正文

资治通鉴唐纪八上令对人才的看法 人之才行,自昔罕全,苟有所长,必有所短。文言文翻译

大家好,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,就是关于翻译人才的问题,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翻译人才的解答,让我们一起看看吧。

资治通鉴唐纪八上令对人才的看法

上令封德彝举贤,久无所举.上诘之,对曰:“非不尽心,但于今未有奇才耳!”上曰:“君子用人如器,各取所长,古之致治者,岂借才于异代乎?正患己不能知,安可诬一世之人!”德彝惭而退.

举贤:但于.安可诬一世之人的诬什么意思

古之致治者,岂借才于异代乎 翻译

从文段中看,唐太宗的用人特点“ ”(用原文回答)文中唐太宗对“人才”和“识别人才”的论述,在韩愈的《马说》中也有类似表述,那就是:用人如器,各取所长.

资治通鉴唐纪八上令对人才的看法 人之才行,自昔罕全,苟有所长,必有所短。文言文翻译

【出处】《资治通鉴》第192卷 唐纪8

【原文】上令封德彝举贤,久无所举。上诘之,对曰:“非不尽心,但于今未有奇才耳!”上曰:“君子用人如器,各取所长,古之致治者,岂借才于异代乎?正患己不能知,安可诬一世之人!”德彝惭而退。

【译文】太宗令封德彝荐举贤才,很长时间没有选荐一个人。太宗质问其原因,答道:“不是我不尽心竭力,而是现在没有奇才!”太宗说:“君子用人如用器物,各取其长处。古时候使国家达到大治的君主,难道是从别的时代去借人才的吗?正应当怪自己不能识别人才,怎么能诬蔑整个时代的人呢?”封德彝羞惭地退下。

【解析】

李世民提出从“用人如器”的用人思想,最为深刻,同时也没误解最多,因为这背后,其实蕴含着及其阴暗但是实用的用人思想,这就是权谋家的用人思想。

李世民之前所有的用人思想,都是把人分为几类,然后主要的就是德、才、忠的问题,但是到了李世民这里,完全就抛开了人的范畴,那就是没把任何下属当人看。你就是个工具,实现领导政治理想或是个人欲望的工具。既然是没当人看,也就没那么多精力顾及工具的感受了,能够实现自己的目的,这个工具就拿来用,不能实现目的,这个工具就抛开。

资治通鉴唐纪八上令对人才的看法 人之才行,自昔罕全,苟有所长,必有所短。文言文翻译

我们能够看出来,帝王无情就在这里,这个人用完了,也就扔掉了,毫无负担,毫无愧疚,毫不手软。

唐太宗用人有五个原则:一取才胜于己者。要恢宏气度,不按照自己的模式选人。(如李靖、房杜)。二要用人之长,弃其所短。这需要能识得真才,看人看基本点。三要使贤不肖各得其所。这需要具备用人艺术。什么人可用,什么人可信,都要心里有数。四须容忍梗直者顶撞。这需要有大修养,同样也是对基本点的判断。(魏徵、王珪)五不管亲仇疏远,一旦用之,爱之如一。(一把手不搞小集团)

近期武汉大学要开一个叫历史文化与领导韬略的高级研修班,围绕《资治通鉴》的十二鉴展开精讲,很值得企业领导高层干部去进修

人之才行,自昔罕全,苟有所长,必有所短。文言文翻译

出自 陆贽 的《人之才行,自昔罕全》 全文及翻译如下: 人之才行,自昔罕全。苟有所长,必有所短。若录长补短,则天下无不用之人;责短舍长,则天下无不弃之士。加以情有憎爱,趣有异同,假使圣如伊周,贤如墨杨,求诸物议,孰免讥嫌?昔子贡问于孔子曰:“乡人皆好之,何如?”子曰:“未可也。”“乡人皆恶之,何如?”子曰:“未可也。不如乡人之善者好之,其不善者恶之。”盖以君子小人意必相反,其在小人之恶君子亦如君子之恶。将察其情,在审其听,听君子则小人道废,听小人则君子道消。 翻译: 人的才能和德行,从古代到现在就很少(有人)全部具备,如果任用长处然后补充缺点,那么天下没有不能被录用的人,只看见短处就舍弃长处,那么天下就没有可以录用的人了,再加上感情有爱恨之分,志趣有所不同,如果圣明的像伊尹,周公,贤德像墨翟,求他们好坏,谁能避免被讥笑。从前子贡问孔子:“一个乡村的人都喜欢,那该怎么办?”孔子说:“不能肯定。”一个乡村的人都讨厌,那该怎么办?“不能肯定”不如乡村的人喜欢就任为好,不喜欢就讨厌他。那是因为好人和坏人行事必定不同,就好像小人讨厌君子也像好人讨厌坏人,要认真调查清楚实情,听君子的话那么小人就会道废,听小人的话那么君子就道消。

到此,以上就是小编对于翻译人才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,希望介绍关于翻译人才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。